南京师范大学肇始于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溯源于1954年南京动力学校电气装备专业科,历经南京化工动力专科学校、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并入南京师范大学,成立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2004年与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工程训练中心等合并成立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17年与南瑞集团共建成立南瑞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学院秉承“产教融合型新工科学院”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本为本”的育人宗旨,形成并着力实施“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主体,以人才培养国际化与科研成果产业化为两翼”的发展思路和办学模式。
学院实施“学科引领”战略。学院所在工程学目前进入ESI全球前2‰,现拥有江苏省电气工程一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硕士点。在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影响力不断扩大,办学特色逐步彰显,现为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工学电类学科协作组单位、江苏省三维打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江苏省电工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南京增材制造学会理事长单位、南京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主席单位。
学院实施“人才兴院”战略。现有教职工113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教授14人,副教授31人,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5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团队1支,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省级创新人才计划等20余人次。
学院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学院现有本科生1239人、研究生572人(含留学生)。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均为江苏省一流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已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现为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江苏省本科高校重点产业学院、江苏省产教融合重点基地,获批教育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虚拟教研室、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建设课程、江苏省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培育课程、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课程等。学院拥有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江苏省研究生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近五年,学生在挑战杯、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智能车竞赛等各类全国性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超百余项;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4篇;已出版各类教材30余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办学70年来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万名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工程技术型人才。
学院实施“顶天立地”科研战略。学院建立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工科特色科研工作机制,瞄准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形成了电力系统及新能源发电、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增材制造与智能装备等较为成熟的研究方向。现拥有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电互联综合能源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电气装备电磁兼容工程实验室以及江苏省综合能源设备及集成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机构。近五年,与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南瑞集团等合作承办了全国青年学术沙龙、“紫金论电”等国内外学术会议40余场;发表SCI/EI收录论文7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获得省部级奖励9项;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3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4项,横向科研到账经费超亿元。
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国际化”发展战略。从2004年起,经教育部批准,学院与英国NORTHUMBRIA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评为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学院积极开展“一带一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以及留学生招生培养工作;学院聘请美国/英国等十余位国际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与诸多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科研交流与合作机制。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师生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江苏省模范职工小家”、“在宁省(部)属高校工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在“十四五”期间,学院将继续以学科建设统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目标,瞄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抓住江苏省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改革与发展机遇,以国家现代产业学院、江苏省电气工程重点学科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奋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产教深度融合型新工科学院。